姚希賢,1929年4月生,河北衡水人,中國民主同盟盟員,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政協第六、七屆常委。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高徒導師,河北省中醫院特聘專家。1955年畢業于河北醫學院(現河北醫科大學)醫學本科。在臨床中以瘀血證、調暢氣機立論研制“益肝康”“胃憂康”治療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萎縮性病變獲得良好療效。
天光將亮,雞鳴漸起,當這座城市的人尚未睜開惺忪的睡眼,河北省中醫院名醫堂的“鑒微閣”診室就已傳出了開門聲。
“啪嗒”一聲開關響動,明亮的燈光瞬間照亮樓道中的身影,正如這間診室的主人屢次用他那精妙的醫術為患者驅散疾病陰霾那樣——干脆且充滿力量。
94歲的國醫大師姚希賢又一次早早地來到診室,身姿挺拔地坐在診桌旁等待著今天的第一位患者。
“比患者早到診室”,是姚希賢幾十年如一日的習慣;“為更多的老百姓看病”,是姚希賢一貫的堅守。
姚希賢(前排右五)與學生合影。
01少年立志 破除艱辛循醫道
燕趙之地,岐黃沃土。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醫衛人才輩出,姚希賢赫然在列。
翻看姚希賢的行醫經歷,自能體會其中的輝煌與艱辛。但沒人知道,故事的開始,源于一個少年最質樸的堅守。
1929年,姚希賢出生在河北省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在百姓普遍衣食不足、缺醫少藥的年代,姚希賢也早早地體會到了生命的可貴。作為家中長子,親眼目睹了年幼的弟妹得不到妥善醫治而離開人世,在悲傷之余,“治病救人”的想法也在姚希賢的腦海中深深扎下了根。
懷揣著行醫的夢想,8歲的姚希賢以“程門立雪”的精神打動了行醫的叔叔,為他進行了中醫啟蒙。這是一段充實的日子,采藥、炮制、跟診,姚希賢在叔叔的指導下初窺中醫門徑。
但好景不長,1942年,由于戰亂的影響,姚希賢舉家遷往北京謀生,跟隨叔叔的學習被迫中斷。
時局的動蕩,讓原本平靜生活起了波瀾,而命運似乎也在考驗這個志氣滿滿的少年。由于過度勞累,姚希賢的父親不幸患了腎炎,家中積蓄全部充作了醫藥費。一貧如洗的家境,甚至無法再繼續支持姚希賢完成學業,學醫的夢也再次變得遙不可及,但他沒有選擇放棄。
沒有錢,就半工半讀,賣肥皂、做木匠、當家教,姚希賢不但撐起了自己的求學夢,更是撐起了家庭的半邊天;沒有機會學醫,就去診所幫工,耳濡目染學習老師的診病方法?!芭谴髟隆笔巧倌暌οYt最真實的生活寫照。
功夫不負有心人,聰敏好學的姚希賢很快得到了當地名醫孫瑾廣的認可,慧眼識人的孫老師驚訝于姚希賢不薄的中醫功底,于是為他破例講解疑難問題,并讓他利用假日到門診學習;而姚希賢所就讀的中學,也因他成績優異而免除了學費。
寶劍鋒從磨礪出。艱苦的生活沒有讓姚希賢退縮,反而給了他愈戰愈勇的氣魄和求知若渴的學習信念。1950年,姚希賢憑借自己不懈的努力被河北醫學院錄取。
姚希賢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求學機會,五年的大學生活,讓姚希賢完整地接受了西醫學系統教育,與此同時,他也沒有放棄對中醫的探索。
在他的認知里,中醫和西醫都是治病救人的良策,如果能將二者結合運用,也許會碰撞出更奇妙的火花。
02初出茅廬 融匯中西探良策
1955年,姚希賢大學畢業,被分配到河北醫學院附屬醫院(現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工作。
同年,衛生部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正式成立,全國首屆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研究班開設。熟識兩套醫學理論的姚希賢在臨床中如魚得水,他積極承擔起了醫院內“西學中”橋梁的工作,一方面跟隨名老中醫繼續深造,另一方面學以致用,率先在全院推廣針灸治療。
“中醫、西醫兩條腿走路”讓姚希賢在臨床診療時有了更多的選擇。
他發現,在治療一些亞健康癥狀時,如“梅核氣”“呃逆”“陰虛內熱”“五心煩熱”等癥,患者自覺痛苦,但找不到器質性損害,西醫治療無從下手,用中藥調理效果就很好。而在處理一些急癥、重癥時,西醫治療則靶點明確,常有藥到、術到病除之效。
在一次為危重患者診病時,患者出現了高燒、腹痛、血水樣便、意識障礙等表現。姚希賢仔細詢問了病史,并檢查了病人的糞便,最后診斷為“嗜鹽菌屬感染致胃腸型食物中毒”,予患者芍藥湯、犀角地黃湯加減,中西醫結合診療令人滿意。
自此,“中西醫結合”的廣闊天地在姚希賢面前掀開了一角。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姚希賢所在的醫院接收了許多患有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的患者。
在治療過程中,姚希賢觀察到,有時單純的西醫治療無法收到讓人滿意的療效,但肝硬化腹水所表現出的腹部脹大如鼓、皮色蒼黃、腹筋暴露等表現,與中醫“臌脹”高度相似。
抓住了這條“線索”,姚希賢積極組織優秀的醫療力量,成立專門的肝炎門診 , 一方面向名老中醫請教,精心研究中醫組方、辨證論治;一方面參考國外先進治療方法,采用腹水回收等方式為患者解決病痛。在姚希賢的反復摸索下,一套中西醫結合治療肝硬化腹水的方案落實臨床,不少接受治療的患者病情好轉。
此后,姚希賢又利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對患有流行性乙型腦炎的患兒展開救治,同樣大幅度地降低了患兒的死亡率。
正是這兩段特殊的經歷,讓姚希賢頭腦中的中西醫兩種思維模式發生了激烈碰撞、融合,也更加堅定了他走中西醫結合道路的信心和決心。
03衷中篤西 潛心學術克難題
在嘗到了中西醫結合治療疾病的“甜頭”之后,姚希賢很快又開始了新的思考。
他發現,中醫西醫雖然分屬于不同的醫療體系,治病理念有所不同,但二者治病救人的目的卻是一致的。
這意味著,中醫學和西醫學在大方向上并沒有相互排斥,那么,“各取所長,為我所用”也就有了出發點和落腳點。
20世紀80年代,我國病毒性肝炎感染者激增,由此引發的慢性肝病患者也不在少數。
而根據傳統的認知,一旦病毒性肝炎發展成慢性肝病,就有可能走上一條慢性肝炎、肝纖維化、肝硬化、少數癌變的不歸路。
彼時,國際上針對肝炎病毒的抑制研究已初見成果,隨著干擾素、核苷類藥物如拉米夫定(LAM)及恩替卡韋(ETV)等抗病毒藥物投入臨床,肝炎病毒活躍復制的問題得以控制,但對于此類病毒導致的慢性肝炎、肝纖維化病變等,西醫始終沒有良策。
面對業內公認的慢性肝病治療學術難題,姚希賢堅信可以用中西醫結合療法破局。
姚希賢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與數據分析,將西醫前沿研究中提到的有關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病理、癥狀、診斷、鑒別、治療、預后等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并與中醫古籍中所載的相關癥候進行推演、聯系。
最終他以“瘀血證”立論,將祖傳治療肝病的有效藥“益肝丸”二次研制,開發為具有抗肝纖維化作用的中成藥“益肝沖劑”。
1985年,該藥通過了312例切實有效的臨床觀察評估,獲河北省批準投放市場,由于效果顯著,該研究成果還獲得了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1988年,姚希賢繼續潛心學術研究,基于大量臨床和病理學研究,將原本的“益肝沖劑”進行拆方、篩選,通過重用丹參、黃芪和一組活血化瘀藥,研制出了療效更為確切的新一代中藥——“益肝康”,并獲國家發明專利。
臨床研究顯示,“益肝康”對消除肝纖維化、肝脂肪變性、炎癥、壞死的療效確切,總有效率高達82.1%~88.3%。該藥能有效緩解癥狀、降酶、恢復肝功能,82.6%的炎癥、壞死改善,肝纖維化逆轉的總有效率更是高達92.8%。
為把這一中西醫結合的科研成果推向世界,姚希賢出版專著《肝纖維化的基礎與臨床》,為學界攻克肝纖維化、肝硬化等疾病作出了突出貢獻。
此后,姚希賢充分發揮中西醫結合的診療優勢,針對多種消化系統難治病攻關克難,他研制出的“胃憂康”、中藥“滅HP四聯療法”,提高了幽門螺桿菌的根除率,對慢性胃炎、萎縮性病變亦有良效。
此外,他還積極針對泄瀉、疫毒痢、臌脹大出血等病癥展開探索,在國內較早提出了“急性消化病”概念,并撰寫了《急性消化病學》一書,開創我國對急性消化病診治研究的先河。
04
砥志研思 倡導集中西精粹的“中國醫學”
工作中的姚希賢不僅是一位技精德誠的好醫生,也是一位堅定的中醫傳承者。他認為,中醫學是國粹瑰寶,是以《周易》為哲學理論、以《黃帝內經》為理論基礎的智慧醫學,具體影響了中醫學的臟腑、經絡、陰陽氣血、病因、病機、病理以及診斷、辨證論治、藥物、方劑的應用與發展。認識和理解中醫,須把握其獨特的思維,如“陰陽五行”是其辨證醫療體系的理論基礎,陰陽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以及傳變等,是用以說明人體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并發癥的診斷、治療的醫學思想,體現了辯證唯物法,其科學性不容置疑。
作為一名學貫中西的醫務工作者,姚希賢深知“中西醫并重”的價值所在。
他說,我國有中醫、西醫和中西醫結合三種醫學形式。其中,中醫學是形象思維的辨證醫學,而西醫是邏輯思維的對因修復醫學,二者各有所長及不足。因此,中西醫應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中西醫結合衛生健康發展模式,而倡導、創建集中西精粹的“中國醫學”,完善“中國醫學”體系,即是打造以中醫為本的中西醫結合大醫學體系。
在臨床中,他主張“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診療原則,藉以改變“西醫只知病而不知證,中醫重辨證,而忽視或不謀求是何種疾病”的不足。
姚希賢認為,對于醫務工作者而言只有既知病又知證,方可在治療上做出“適中則中,宜西則西,中西醫結合療效佳者則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決斷,才能實現“優化”治療。
“例如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毒控制要靠西醫,而對病毒導致的慢性肝炎、肝纖維化病變要靠中醫治療,二者結合才能收獲良效。中西醫并重既是臨床治病的一種戰略原則,又可作為一種臨戰戰術。辦法多了,臨床療效提高了,這是能促使醫學發展、造福人類的大事、好事?!?/p>
談到“中國醫學”體系的構建,姚希賢認為,中西醫結合方向明確,但不可預設終點,需要長期艱辛的探索實踐。
“探索實踐”人才隊伍是有力的保障。
身為學科帶頭人,姚希賢從不僅僅滿足于臨床工作的發展,還格外注重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
他曾多次在公開場合中強調“中西醫結合工作者是‘中國醫學’的重要創造者,擔負著未來希望”。
為了切實提高中西醫結合科研水平、培養出更多高水平的中西醫結合人才,早在20世紀80年代,姚希賢就萌生了籌建中西醫結合研究實驗室的想法。
沒有實驗場地,姚希賢把自己的辦公室騰出來養動物、做實驗;科研經費不足,姚希賢就省吃儉用自掏腰包做課題。
經過了前期艱辛的積累和不懈努力,1986年,姚希賢帶領團隊依托河北醫學院第二醫院消化內科創建了河北省首個“中西醫結合消化病實驗室”,而該實驗室也不負眾望,完成了三項課題研究,部分項目填補了河北省空白。
在這之后,姚希賢干勁更足了。
1987年,姚希賢開始帶教碩士研究生。
1997年,姚希賢帶領團隊獲評國內內科消化專業河北省首個臨床博士授權點,他擔任博士生導師。
1998年,他籌集資金,創建了擁有肝病、基因病理和分子生物學等8個實驗室的河北省消化病研究所并擔任所長。
兩年后,河北省消化病研究所被評為河北省消化內科重點實驗室,他又被批準為博士后導師。
至今,姚希賢已培養出中醫高徒,博士、碩士研究生48人,5位高徒正在培養中,建立起一支結構合理、具有較高水平的醫療、教學和科研梯隊。
而他的學生們也早已成長為醫療行業的骨干力量,其中不乏科室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學科帶頭人等,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發光發熱,用所學醫術為人民衛生事業不斷作貢獻。
姚希賢(左三)帶領博士為病人查體。
05德業并進 心懷大愛的“平凡”醫生
“我們心目中的姚教授是慈父、又是恩師。學術上,他教我們做學術先做人,嚴謹、認真;業務上,他教我們德業相濟,患者至上;生活上,對我們關懷備至?!?/p>
在近70載的執教行醫之路上,姚希賢所獲榮譽數不勝數,但他從不驕傲自滿,不論是被評為先進工作者,還是獲得其他殊榮,走下領獎臺,姚希賢永遠都是那個面容慈愛、心懷大愛的“平凡”醫生。
查房、門診、會診,無論遇到什么患者,他都熱情接待,認真診治,對遠道而來的農村患者,他更是關心備至,讓患者少花錢、治好病。
多年來,他冒著被傳染的危險搶救了無數個肝病患者,治療病人十多萬人次,搶救急危重癥一萬余人。
“德者業之本,業者德之著?!笔且οYt的座右銘,也是他對學生的諄諄教誨。
在教學中,姚希賢從來都不會苛責學生,他總是能夠發現學生的特長,然后因材施教、傾囊相授。
“醫命之道,貴在專深”,姚希賢帶教時總反復強調,做他的學生,一定要深入系統學習中、西醫經典和精深、高端前沿的知識,還要注重實踐和總結,繼承發揚中、西醫學之長,“兩手都要硬”方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臨床醫生。
姚希賢說,年輕時的他愛好很多,排球、壘球、單雙杠樣樣行,木匠活做得也很棒,后來因為忙,這些愛好都舍棄了。
他總覺得時間不夠用,就連出差坐車的時間都拿來看書、查資料或給學生改論文。
為了詮釋“醫生”“老師”這兩個神圣的身份,姚希賢奉獻了自己的全部精力,94歲高齡,他仍持杖、坐輪椅為病人看診、為學生講學。
在治學方面,他也一向都是身體力行、以身作則,讓學生們欽佩不已。
多年來,姚希賢博采眾長、筆耕不輟,即使臨床工作再忙碌,他仍就抽出休息時間撰文著書:出版《病毒性肝炎》《肝纖維化基礎與臨床》《衷中篤西消化病治療學》《衷中篤西內科病證治療學》等四部專著;主編《臨床消化病學》《疾病診治大典》《急性消化病學》《最新內科診治手冊》,共計近700萬字。他為我國中醫藥事業的傳承發展留下了寶貴的文字資料。
被問到接下來的計劃,姚希賢說:“奮楫篤行踐初心,我要和我的學生們為更多的老百姓看病,還要為國家的中醫藥人才培養貢獻更多的力量,努力吧!”
慢性胃病包括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等,是以腹痛為主要表現的常見病證,屬中醫學“胃脘痛”“胃痛”范疇。慢性胃炎分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和特殊類型胃炎(包括化學性、淋巴細胞性及嗜酸性粒細胞性等)。臨床上,慢性胃炎與消化性潰瘍往往同時發生。
01病因病機
中醫學所說的脾胃概括了消化系統,本病病變部位在胃與十二指腸,其發病常與肝、脾有關。肝喜舒暢條達,以疏泄為用;脾主運化,以升發為常;胃居中焦,主受納,以和為順。生理情況下,肝、脾、胃三者相互配合,保證消化、吸收功能的正常運行。
慢性胃病病因較多,病機復雜,常因寒暖失宜、飲食失調、情志不舒等誘發或加重??蔀槠⑽缸圆?,亦可由其他臟腑病變影響所致,如肝郁及脾等。本病病久常呈寒熱虛實錯雜證,如虛中夾實、夾寒、夾熱以及兼郁等。如飲食失常,過于饑飽,過食生冷,損害胃氣,胃氣不降,致氣滯而痛;憂思惱怒,氣郁傷肝,肝失疏泄,橫逆犯胃,和降失常,導致胃?。ǜ尾〖捌⒌哪疚晖磷C);病久失治或誤治,氣機阻滯(氣郁),生熱化火,灼傷胃陰,或病久入絡,導致血瘀,或脾病而不統血,可出現嘔便血證。
值得注意的是,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幽門螺桿菌(Hp)在慢性胃炎尤其是十二指腸潰瘍有較高檢出率(80%~90%)。Hp系本病重要病因,亦為本病頑固不愈和消化性潰瘍復發重要因素。
02辨證論治
現代醫學對慢性胃病的治療主要是根除Hp,對消化性潰瘍頑固不愈、防止復發有效,有利于慢性胃炎活動性炎癥恢復。除此之外,經常用于治療的還有質子泵抑制劑(PPI)、胃黏膜保護劑以及促動力藥。對慢性萎縮性胃炎尚無有效治療方法。
中醫學辨證論治對慢性胃病具有良好療效,對萎縮性胃炎病變逆轉有一定優勢。中醫治療慢性胃病,首應辨寒熱虛實以及病變在氣在血:①辨寒熱:胃脘冷痛,喜熱惡寒,得熱則舒,遇寒則甚者,為寒;灼熱急痛,惡熱喜涼,得涼而舒,遇熱加重,煩渴思飲者,為熱。②辨虛實:疼痛重、拒按,食后加重者,為實;反之為虛。③辨氣血:胃脘脹痛滿悶,時作時止,痛無定處者,病在氣分,多為氣郁證;持續刺痛,痛有定處,按之加重者,病變多在血分。
慢性胃病,臨床類型以脾胃虛寒、肝氣犯胃、胃熱陰虛等常見。慢性胃炎伴消化性潰瘍及肝病者,氣滯血瘀型多見。
脾胃虛寒證
本型常見。須注意本型有時突發胃痛,喜暖畏寒,苔白,脈多弦緊,屬寒邪犯胃證。
主癥:胃脘脹滿隱痛,泛吐清水,喜溫喜按,打嗝,納差便溏,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治療:益氣健脾,溫中和胃,香砂六君子湯(人參、白術、茯苓、甘草、陳皮、半夏、砂仁、木香)加減。
方中重用黨參益氣補中;白術、云苓健脾燥濕;半夏燥濕并能降逆止吐;陳皮、木香、砂仁行氣止痛;炙甘草甘緩和中,常配白芍緩急止痛。寒邪犯胃者,用良附丸加味,用香附理氣止痛,高良姜溫胃散寒。寒重者,用理中湯(人參、白術、干姜、甘草)加減。
加減:①一般加白芍,與方中炙甘草配合緩急止痛,或加香附理氣止痛,痛重加延胡索;寒重加烏藥、蓽茇、高良姜溫胃散寒(高良姜溫胃散寒,干姜溫中散寒,適用于便溏者)。②胃脘脹滿加厚樸、枳殼,與方中木香配伍,共奏行氣寬中祛滿之效。③脾胃食積,餐后撐脹,食欲差者,加雞內金、麥芽,兼氣滯者加萊菔子。④夾濕,吐清涎,舌苔白膩,脈滑者,加藿香、厚樸化濕行氣和中。⑤呃逆,對胃寒氣逆者加公丁香,對脾胃氣滯、腎虛氣逆者用沉香(可用沉香粉沖服)。⑥乏力,面色無華,加黃芪、當歸益氣養血。
肝胃不和(肝氣犯胃)證
主癥:胃脘及兩脅脹痛,呃逆,噯氣頻頻,每因情志不舒而誘發或加重,苔薄白,脈弦。
治療:疏肝理氣,和胃止痛,四逆散(柴胡、枳實、白芍、甘草)或柴胡疏肝散(柴胡、枳殼、白芍、川芎、香附、陳皮、甘草)加減。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配白芍柔肝和里,二者收散結合,為疏肝解郁之妙用;甘草和中,使枳殼(枳實)行氣而不傷正,與芍藥配合又可緩急止痛;枳殼、香附、陳皮、川芎行氣祛脹,活血止痛;柴胡、枳殼同用,一升一降,肝胃兩調。
加減:①肝(膽)逆傷脾者配伍白術芍藥散(白術、白芍、陳皮、防風)。方中白術、陳皮健脾理氣;白芍柔肝滋陰;防風散肝疏脾勝濕,為理脾引經專藥。②脅痛,加延胡索、佛手、烏藥理氣止痛。③呃逆,噯氣,加公丁香。④夾食滯,脘痛撐脹,加雞內金、谷麥芽或山楂。⑤木(肝)郁化火,泛酸灼熱,嘈雜,加瓦楞子、左金丸(黃連、吳茱萸一般按6:1劑量搭配)疏郁清熱,并有制酸作用。
胃熱陰虛證
本型有時出現胃脘灼痛牽及兩脅,系肝郁化火而致,即所謂肝郁胃熱型。
主癥:胃脘灼痛隱隱,空腹或午后加重,嘈雜不適,納呆,口燥而苦,咽干,多有便秘,舌紅,苔黃少津或無苔,脈弦細或細數。
治療:調肝滋陰清胃(熱),益胃湯(沙參、麥冬、生地黃、玉竹)或一貫煎(沙參、麥冬、當歸、生地黃、枸杞子、川楝子)。肝郁胃熱者,疏肝清熱,和胃止痛,多用丹梔逍遙散(丹皮、梔子、當歸、白芍、柴胡、茯苓、白術、甘草、生姜、薄荷)或化肝煎(梔子、丹皮、芍藥、青皮)為主加減。
益胃湯中沙參、麥冬、玉竹益胃養陰;生地黃清熱涼血,滋陰生津。一貫煎中當歸、白芍、川楝子調肝止痛。丹梔逍遙散中白術、云苓、甘草健脾益氣;甘草、白芍配合緩急止痛;柴胡疏肝解郁,與甘草共做引經藥;丹皮、梔子加少量薄荷可泄肝經郁熱。
加減:①一般以白芍配當歸柔肝養血斂陰;肝郁化火,燒心嘈雜者,配左金丸,方中黃連加強清熱作用。②腹脹痛明顯,氣機不暢,加青皮、延胡索理氣止痛。③口干,舌紅而干裂,苔少,加石斛、百合益胃養陰。
飲食停滯證
慢性胃病患者往往因受涼、飲食不適出現飲食停滯,常并發于各型患者中。
主癥:胃脘脹痛,多有噯腐吞酸或惡心嘔吐,往往便穢臭如敗卵,苔多黃膩,脈滑。
治療:消食導滯,保和丸(山楂、茯苓、神曲、半夏、陳皮、連翹、萊菔子、麥芽)加減。
方中山楂能消一切飲食積滯,尤善消肉食油膩積滯;神曲健胃(脾)消食,長于消化酒食陳腐積滯;萊菔子消食下氣,善消面食積滯;半夏、陳皮行氣化滯,和胃止嘔;茯苓健脾滲濕;連翹能清熱散結,防止食積化熱。
加減:①方中常加用炒白術、雞內金、木香、厚樸,加強健脾滲濕、行氣消積作用。②對出現胃氣不和,心下痞滿,嘔吐下利者,用半夏瀉心湯(半夏、黃連、黃芩、人參、大棗、甘草)治之,或于保和丸方中加黃連、清半夏、干姜。
氣滯血瘀(瘀血阻絡)證
主癥:胃脘痛為刺痛或刀割樣痛,痛有定處,多有泛酸燒心,入夜或饑餓加重,或有嘔血、便血,舌紫暗,有瘀點或瘀斑,脈澀。
治療:活血化瘀,理氣止痛,桃紅四物湯(當歸、熟地、川芎、白芍 、桃仁、紅花)或(和)丹參飲(丹參、檀香、砂仁)加減。
方中選用當歸、桃仁、紅花、赤芍、丹參活血化瘀止痛;檀香、砂仁理氣和胃。筆者治療此證(型),多注意宣通三焦氣機、調理脾胃升降,常重用丹參,加歸尾、丹皮活血化瘀,并用參、術、茯苓、陳皮、厚樸、藿梗、砂仁理氣健脾,和胃消脹,多能奏效。
加減:①脅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以清解肝熱、疏肝理氣、行氣止痛。②便血者,加地榆、三七粉或云南白藥。
筆者在臨證中亦常酌情選用胃復春片(膠囊)、沉香化氣膠囊、香砂養胃丸等中成藥治療慢性胃病,收效較佳。
03臨證心悟
筆者在臨床診療工作中,主張辨病與辨證相結合。首先要辨明何病、何證。在治療上則適中則中、宜西則西,中西醫結合聯合用藥療效更好者,則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
1.十二指腸球部潰瘍90%~100%伴有胃竇炎,87%患者Hp陽性。Hp與慢性胃病的發生、復發及加重具有較為密切的關系,并與潰瘍的頑固不愈和早期復發有關,這種情況應首先進行根除Hp治療。
隨著抗生素在治療眾多Hp陽性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中的廣泛應用,Hp對抗生素的耐藥性不斷增加,根除率在不斷下降。當前質子泵抑制劑或鉍劑加兩種抗生素的三聯療法,例如PCA(PPI、克拉霉素、阿莫西林)、PAQ(PPI、阿莫西林、喹諾酮)、麗珠胃三聯(鉍劑、克拉霉素、替硝唑)等方案的療效降至70%~80%或以下。為了改變Hp根除率下降局面,雖不斷更新抗生素,采用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新一代藥物,仍然還會面對發生耐藥的嚴酷現實。
根除Hp可抑制慢性胃炎病變發展,但對Hp所致慢性胃炎萎縮性病變,當前西醫尚乏有效治療手段。為了有效消除慢性胃炎的急慢性炎癥和萎縮性病變,提高潰瘍的愈合質量,結合臨床實踐和實驗研究,筆者在家傳治療慢性胃病驗方“胃憂愈”基礎上,加入沉香(強化溫中降逆)、丹參(增加胃黏膜血流與供氧狀況,恢復胃黏膜病變)、烏梅(和胃調中),改名“療胃煎劑”,亦名“胃憂康”。研究表明,本藥能消除慢性胃炎急慢性炎癥,對萎縮性病變有良好治療作用,能增加胃竇部胃黏膜固有膜層厚度和胃體黏膜固有腺層厚度,增加壁細胞計數。
“胃憂康”以沉香為君,芳香辛散,溫經散寒,行氣止痛,暖腎納氣,溫中止嘔。本藥溫而不燥,達腎而引火歸原,有降逆之功而無破氣之害,為良好促動力藥。以白術、云茯苓為臣,健脾益氣?;凇熬貌”仞觥?,方中加丹參活血通經,云苓健脾和胃,消除腹脹,白芍平肝養血斂陰,厚樸行氣寬中,與砂仁共佐沉香健脾燥濕,下氣散結。使以雞內金運脾健胃、消積化谷。諸藥同用,共成健脾和胃、理氣散結、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為補中有通、虛實兼顧,寒溫并施方劑,適用于脾胃虛寒、肝胃不和等多種證型患者。
筆者又在“胃憂康”方中加入對Hp有抑殺作用的黃連、丹皮,研制出“滅Hp膠囊”,以其配合質子泵抑制劑或鉍劑三聯用藥,Hp根除率達87.5%。中西醫結合用藥還可減少抗生素聯用的某些不良反應,并能提高消化性潰瘍的愈合質量,對慢性胃炎的慢性炎癥和萎縮性病變具有良好治療作用。
2.慢性胃病伴功能性消化不良者不少,癥見胃脘痞悶,呃逆作痛,納呆,脈多弦澀。胃鏡檢查除有輕度胃炎、胃排空障礙外,多無重要器質性病變。治療常給予嗎丁啉、枸櫞酸莫沙必利等促胃動力西藥,藥效遠不及健脾行氣中藥,如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湯、平胃散(蒼術、厚樸、陳皮、甘草)、木香檳榔丸、四逆散、六磨湯(沉香、檳榔、人參、烏藥為四磨湯;去人參,加木香、枳實、大黃為六磨湯)、大小承氣湯(大黃、芒硝、枳實、厚樸為大承氣湯;去芒硝為小承氣湯)以及補中益氣湯等,這些方劑中多含有沉香、藿香、木香、香附、砂仁、升麻、柴胡、厚樸(包枳實、枳殼)等理氣疏肝藥,具有良好促胃腸動力作用。厚樸行氣寬中除滿,實踐證實,厚樸配木香具有良好促胃腸動力作用。凡脘腹脹滿、舌淡、苔白或膩、脈滑者均可應用。對脘腹痞滿、便結者可用枳實破氣消積除痞。對體弱無便結或便溏者可用枳殼,枳殼藥力較緩和,長于理氣消脹除滿。中成藥中,具有良好行氣寬中除滿作用的促胃腸動力藥首推沉香化氣膠囊(沉香、木香、藿香、香附、砂仁、陳皮、神曲等),可辨證配合應用。
3.慢性胃炎,脾胃虛寒、肝胃不和證多見,多伴胃氣失和,出現呃逆等癥。丁香柿蒂散(丁香、柿蒂、人參、生姜)辨證使用有良效。筆者多在健脾化濕、溫中祛寒(常用黨參、白術、茯苓、雞內金、藿香、厚樸、蓽茇、高良姜)治療中,用沉香粉行氣化滯,降逆止嘔(呃),中焦虛寒或兼腎陽虛呃逆者用公丁香或(和)沉香粉沖服。對脾胃虛寒或伴肝郁(肝胃不和)之胃脘及兩脅隱隱作痛者用當歸、白芍、甘草柔肝養陰(血)止痛。胃與下(少)腹寒痛明顯者,加延胡索、烏藥溫中散寒,行氣止痛。胃熱陰虛證加石斛、麥冬、生地或(和)沙參、玉竹養胃生津,滋陰清熱。
4.辨證準確,提高療效,掌握疾病主要癥狀及舌象、脈象很重要。脅痛,左脈(關)沉弦細弱,舌質淡,苔薄白者,多用當歸、白芍柔肝養血,斂陰止痛;肝郁重者,配柴胡或(和)佛手、延胡索疏肝解郁止痛;便秘者,重用當歸潤燥滑腸;血虛者,重用白芍。脾為后天之本,筆者用藥都會顧及調暢中焦氣機與脾胃(脾胃一般就概括了消化系統)功能。消化功能好、食欲佳、惡心嘔吐消失至關重要。因此,對脾胃虛弱,胃脘脹滿不適,右側脈弱者,宜用四君子湯補之。但須注意,要注重中氣通暢,不可一味滋補,否則會“補而致壅”,脾氣健運、胃氣來復方能收到良好效果。為此,在應用滋補藥物時,應辨證使用木香、枳殼、厚樸、香附、柴胡、升麻、藿梗、石菖蒲、丹皮、丹參等藥物調理氣機、活血化瘀。例如對脾虛生濕,舌體胖嫩,有齒痕,舌苔白膩,脈滑者,加用藿香、半夏、厚樸、砂仁等芳香化濁燥濕藥等。對脾虛或肝郁脾虛,納呆,胃脘脹滿,苔白厚,脈弦滑,有氣滯食積者,在注意疏肝理氣、健脾溫中情況下,用雞內金、萊菔子消食磨積,下氣導滯。有肉食積滯者加山楂有良好作用。遇胃脘灼痛,嘈雜不適,納呆,口燥而苦,咽干,舌紅少苔,脈細數或虛數,陰虛火旺(胃熱)者,應注意應用沙參、麥冬、石斛、生地黃等益胃養陰生津,清熱涼血。
“醫命之道,貴在專深”,不少慢性胃炎或有早期萎縮的糜爛性胃炎患者,癥狀多表現為胃脘脹滿、呃逆、肢冷(或厥逆)、畏寒、唇燥、口苦、口干、口腔潰瘍,舌黯紫、苔黃白濁膩,便溏、黏膩,脈弦滑而數或沉遲,屬濕阻中焦、胃氣失和。病性往往寒熱互結、虛實夾雜,病情多變。醫者因于口干、口苦、口腔潰瘍,苔黃、脈數等熱象,給予苦寒清熱劑;或因于畏寒肢冷、口和、便溏等寒象給予甘溫益氣健脾溫陽劑,均不能緩解病情、潰瘍反復發作經久不愈,治療困難。對于這些病情錯雜,濕郁痰阻、郁而化熱、熱象隱伏者,筆者應用“火郁發之”升舉宣散疏通法。采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半夏瀉心湯等五瀉心湯治療。甘溫、甘寒并用,在益氣健脾、升發疏散(行氣導滯、調和中焦氣機)情況下,適當應用苦寒瀉下劑,辛開苦降、輕清透發,多可奏效。
5.對消化性潰瘍酸多痛著者,治療上應根除Hp,可辨證應用健脾溫中、理氣止痛、活血化瘀中藥,應用質子泵抑制劑4~6周能快速止痛,潰瘍愈合率90%~95%以上。應注意:①癥消病愈后,繼續用健脾益胃中藥維持一段時間。②質子泵抑制劑可按需應用,或較長時間連用,1~2個月停藥,一般不宜驟停,應采用逐漸減量停藥法。
值得注意的是,慢性胃炎脾胃虛寒證,有時發生“寒疝”(為寒氣攻沖所致陰寒性腹痛)或“寒積”實證,中西醫治療往往難以奏效,常危及生命。筆者在臨床工作中曾遇“寒疝”20余例,采用溫補法治之;對“寒積”實證者則采用溫下法治之,均獲滿意療效。
我要留言(入住華醫百科、聯系醫師請留言)
專利;中醫資格證書正在辦理中;請留言! 已為 35684位醫師成功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