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國,1952年生,河北滄州人,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學宗傷寒,兼及各家,推崇經方,不薄時方,提出“通平致和”的學術思想;強調“少陽為表里之樞,脾胃為升降之樞,臨床診療調樞為要”的論治綱領。
如果,可以穿越回1800多年的時空,國醫大師王慶國一定想要問問張仲景,《傷寒論》的治病范式是否如此,經方是否還可這樣化裁,他們之間有太多話想說。
接過恩師劉渡舟先生的衣缽,王慶國始終不忘師恩教導,從流傳近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傳承仲景精神與靈魂,為“燕京劉氏傷寒學派”注入生動血脈。
人們或許忘記了,他也是從田間走來,但他卻心向遠方,他也曾普通,卻讓經典著作《傷寒論》一次次煥發璀璨的光芒,他一生勤勉,終成大家,培植桃李,讓仲景精神在中醫的殿堂經久不息。
王慶國(左一)跟恩師劉渡舟(中)學習中醫經典知識
1
從油田向北京出發
1970年4月的晚上,東北的天還飄著雪,田野間的冰碴還沒融化。在遼河油田鉆井隊擔任衛生員的王慶國忙完一天的工作,剛剛回到駐地。
懂得一些西醫、中草藥和針灸知識的王慶國,早就是十里八鄉的名人,鄉親們有個頭疼腦熱,都要向他尋醫問藥。
“不為良相,寧為良醫”,是從小就深扎于王慶國心底的信念。
還記得小時候,祖母告訴他,家里的三世祖在明代太醫院里當過太醫院的吏目,王慶國就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出身大家閨秀的祖母看得出來,王慶國聰明活潑,有著過人的記憶力,聰穎于常人,絕對是塊讀書的好“料子”。
果不其然,縱觀王慶國日后的中醫成材之路,確實是“年輕有為”。
1972年,王慶國成為工農兵學員,求學于遼寧中醫學院(今遼寧中醫藥大學)。在學校濃郁的學習氛圍下,他逐漸認識到中醫經典是臨床的根基,唯有勤于思考,狠下苦功,夯實基礎,方能在日后臨床中純熟運用。
于是,他埋頭苦讀,勤奮刻苦,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不管是理論課還是實踐課,95%以上的課程都是滿分。1975年大學畢業后,王慶國申請回到遼河油田職工醫院成為一名中西醫結合臨床大夫,由于工作出色,五年后即被任命為中醫科負責人,并開設中醫病床30余張。
但他也時常會因為醫術有限而無能為力。
“我曾遇到一位三級水腫的病人,用手摁一下,水都會往皮膚外面滲,最后不到20天就離開了?!蓖鯌c國回憶道,如果是現在,他的經方妙手,或許能延長病人的生命,“可那時不行啊”。
命運的齒輪總是將一些人緊緊相連。
在田野中探索的王慶國不知道,他日后的恩師劉渡舟同時段正在京城妙手起沉疴,三付既可調寒又可調熱的經方“瀉心湯”,就把困擾一位舟車勞頓司機的胃病治好了。
“小王,國家恢復研究生招生考試啦,你不試試?”
1981年,當消息傳來時,行醫10余年的王慶國早已暗下決心,他要去北京中醫學院,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臨床水平。
油田上,呼嘯的北風,伴隨著他秉燭夜讀的日月,一天又一天。
那一年,全國共有238人報考北京中醫學學院(今北京中醫藥大學)的研究生,但此次考研招生,出題極難,選拔嚴格,最終成績公布,僅有兩個人達到了錄取標準,王慶國就是其中一位,他憑借自身實力爭取到了寶貴的研究生學習機會。
1982年初,春風送暖,萬物復蘇,81級研究生新生開學,乘著火車,他向著新的目的地出發了,一路風景旖旎,他不知道,這一去,待他再度轉身成為國醫大師。
2
拜入“傷寒泰斗”劉渡舟門下
曾經,背經方,是王慶國自認的長項,那時他能拔得頭籌,榜上有名,考入北京,靠的就是能脫口而出800多首方劑。
然而,拜入劉渡舟先生的門下,劉老成為他不能仰望的高山。
作為“燕京劉氏傷寒學派”的開拓者和創派者,“上溯岐黃之道,下逮諸家之說,力倡仲景之學,”博采眾長,學驗宏富,被譽為“傷寒泰斗”“經方大家”的劉渡舟先生享譽海內外,人稱中國大陸治療傷寒之第一人。
與劉老一比,“簡直是滄海一粟”,多年后,王慶國在回憶恩師仍是敬仰,“他掌握的方子實在是太多了”。一本《醫宗金鑒》中有幾千個方子,劉老全都可以信手拈來。
“劉老師來了?!?/p>
回想起當時剛剛和師兄安頓好宿舍,劉老就來到宿舍樓看望兩位弟子,老師的關切讓29歲的王慶國倍感溫暖,也放下了初來北京的忐忑。
慈父嚴師,走進課堂的王慶國卻發現,劉老師對待自己和師兄們,從來都是高標準,嚴要求,“一個方劑,如果說一遍不會,第二遍還會告訴你,到了第三遍,即使當著很多人,也會嚴厲批評?!?/p>
跟隨劉老學習,“汗流浹背”是王慶國時常會有的感受,“以前我在學??荚?,100分的題,我能考110分,因為加分題我也會?!?/p>
妥妥“學霸”的王慶國,在劉老的考試中,即使花費數倍精力,卻常常只能考六七十分,這讓他壓力很大,也逐漸意識到中醫學海之深。
“原本1.5的視力,不到兩年時間,就戴上了近視眼鏡,那時候誰30多歲還學習到近視啊?!彼χf。
幾年后,王慶國還記得自己有次想跟另一位名家學習婦科,“我說我給你背一些經典吧,結果還沒背完,對方就讓我走了,他說,你的水平我教不了你?!?/p>
就這樣,王慶國跟隨劉老侍診抄方,一抄就是15年,直到現在,劉老手寫的方子被王慶國一張張收集起來,裝訂成冊,再度翻看,總能感受到恩師的余溫。
由于當年只有王慶國和師弟兩人被錄取,北中醫格外重視對他們的培養,從京內及全國各地邀請了任應秋、趙紹琴,王綿之、祝諶予、步玉茹、李金庸等多位杏林名家,對他們進行高強度、高水平、長周期的教育培養。王慶國也由此得以繼承各位名家的學術經驗,形成了靈活多變的診療思路。
15年櫛風沐雨,焚膏繼晷,刻苦鉆研,一筆一劃地抄方讓王慶國逐漸領悟到劉老思想的精髓,跟隨大師的腳印,他也一步步走進中醫經典《傷寒論》的殿堂。
3
勤思漸悟求臻“達藥”境界
作為中醫經典,《黃帝內經》雖奠定了中國傳統醫學的所有理論基礎,但書中臨床內容涉獵并不是很多。
而由醫圣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卻包括中醫從看病,診斷、辨證、確定治則開方子,包括針藥并用等一系列內容。
“可以說,《傷寒論》奠定了中醫臨床醫學的基礎?!蓖鯌c國說,正是這本書后,中醫的臨床醫學蓬勃發展起來,“現在中醫內外婦兒各科,都與《傷寒論》有關,都是從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p>
20世紀80年代,王慶國曾目睹老師劉渡舟完成校注《傷寒論》的歷史大任。但《傷寒論》中仍有浩瀚的神秘地帶,等待拂去歷史的塵埃,一種責任感讓王慶國逐漸堅定了前行的方向。
不記得多少個日夜,王慶國在燈下翻開《傷寒論》,字字斟酌,細細領悟其中的真諦。
潛心研讀加臨床實踐,再加上異于常人對方劑、藥性的理解,王慶國開始鋒芒初露,嶄露頭角,1988年王慶國順利完成研究生學業,成為我國中醫基礎專業首批博士學位獲得者,并留校任教。
三十余年來,他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氣神,翻閱了數百本與《傷寒論》相關的中醫古籍,創造性提出“三步—四維—六治—十六方略”診療范式;提出經方臨床拓展應用的“五項原則與十大途徑”;強調“少陽為表里之樞,脾胃為升降之樞,臨床診療調樞為要”的論治綱領,將中醫經典發揚光大。
2017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公布的全國64家中醫學術流派,“燕京劉氏傷寒學派”位列其中。作為劉渡舟先生的大弟子,王慶國當之無愧成為學派“掌門人”。
如今年逾古稀的他,仍筆耕不輟,每日早晨5點半起床,將臨床有所心得的200味中藥整理出來,命名為“燕京劉氏傷寒學派用藥經驗心得”,以傳后世。
“很多人只知道當歸是調血補氣的良藥,卻很少有人知道當歸能治咳嗽?!毖嗑﹦⑹蟼畬W派第四代傳人王雪茜說,作為對《本草綱目》(金陵本)校注的“大咖”級人物,正是王慶國的不斷深入研究,才發現諸多隱藏的“知識點”。
“每味藥下,尤其是對最有體會之處盡量說清說透,然不管是詳是略,均為臨床實戰記錄,將對開拓用藥思路有所啟迪?!蓖鯌c國用毛筆小楷,在白紙上汩汩寫下自己的用藥心得。
他說,古人云“博涉知病,多診識脈,屢用達藥”,然若想做到如此,必須在臨證時留心藥物之進退,觀察效驗之應否,更要隨時總結,方能臻“達藥”之境界。
他愿做奔赴“達藥”的扛旗者。
王慶國博士畢業論文答辯會(從左至右依次為:裴永清,聶惠民,劉渡舟,王慶國)。
4
幻化經方屢起沉疴
“燕京劉氏傷寒學派”以擅用經方治療內、婦、兒科疾病為特點,用藥精煉,效如桴鼓。
然而歷經兩千多年的中醫經方,究竟療效如何,“古方能否治新病”?這些問題曾一度引發行業內外的討論。
身為“掌門人”的王慶國很自信,“我可以說是經方的受益人?!?/p>
原來,從油田起就困擾王慶國的嚴重胃病,一直到他上北中醫都沒好,直到劉老要帶他去外地講學,“犯了難”的王慶國才跟老師說了實話。
“怎么不早說”,了解原因后,劉老當下開出了方子?!暗谝淮纬酝昃透杏X胃特別舒服,很溫暖,吃了7天,胃基本就沒有脹痛的‘存在感’了?!蓖鯌c國記憶很深,老師開的是經方——柴胡桂枝干姜湯,在那個年代,這個方子只有兩毛錢左右。
化裁于《傷寒論》中柴胡桂枝湯,或許正是仲景所“偏愛”的方子。
“張仲景290多個方子中,只給它的兩個方子命了名,一個是小柴胡湯,一個就是桂枝湯,合起來就是柴胡桂枝湯?!蓖鯌c國介紹說,它可以調脾胃、調肝膽、調水道,是萬能調和方。
在臨床上,王慶國也經常開給他的患者使用,遇到病人問他,喝藥多久能好,“一般三天”,王慶國回答說。長期深厚的臨床積淀,讓他相信,柴胡桂枝湯不斷加減變化后所能演繹的實力。
“經方有無窮幻化的魅力”,王慶國介紹,他以簡單的小柴胡湯為例,在原方上通過各種方式加減,理論上最多可達7的7次方多種變化。
因為善于調配經方,也讓王慶國可以“知守善變,診治廣泛,不拘一病一科”,臨床治療范圍十分廣泛。
一次,用經方治好76歲趙阿姨的擴張性心肌病,讓他在大名鼎鼎的以治療心臟病為主的北京西醫三甲醫院都有了名氣。
他還記得,趙阿姨找到他時,短短20米的路都要坐輪椅,通過望聞問切,王慶國開出了苓桂術甘湯、真武湯、防己黃芪湯,以及干祖望先生的三仙湯等多個經方合劑,妙手回春,僅僅14天,趙阿姨已經可以走路來復診了,四個半月,趙阿姨可以獨自爬上5樓。
“那時我在床上都要‘活不起’了,現在竟然有力氣和老伴吵架了?!薄∷裏o不感激地告訴王慶國。
“阿姨,因為你快好了?!蓖鯌c國笑著說。
這樣的故事,經常在王慶國的診室發生,但為發揚光大以經方為特色的“燕京劉氏傷寒學派”,王慶國心里知道,自己還要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5
躬身科研揭秘千古名方
為徹底說清楚,講明白經方的療效,從1984年起,王慶國開始著手闡釋經方的作用機制和配伍規律。
經過30余年努力,2010年,由王慶國帶頭的《經方現代應用的臨床與基礎研究思路探討》取得可喜成績,項目榮獲201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經方配伍規律研究是詮釋經方現代臨床應用科學內涵的關鍵環節之一?!蓖鯌c國說。
在深入研究中,項目組發現,經方是由一個個的小方構成,就像是蓋房子所用的“磚塊”一樣,它們將其命名為方元,即構成經方的有規律可循的最小方劑單元。
隨即,王慶國帶領著項目組總結提出56個具有代表性經方方元,如當歸和芍藥、茯苓和桂枝、桃仁和大黃等等,這些藥物天然組合在一起,便能產生神奇的化合“反應”。
項目組提煉出的“組方變化,重在方元”規律,為經方依法化裁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也讓經方現代應用化裁更靈活、加減更規范、適用更廣泛。
“用現代方法闡釋古代經方的科學內涵,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蓖鯌c國說,歷史上每一個偉大的醫家,都是由于創新了學術而為后世所稱道。
而在平時,每每化用經方之時,王慶國無不感念劉渡舟先生對《傷寒論》理論的提升和應用的發展。身處當下,致力于從全新的角度解析經方作用的物質基礎,是他對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躬身實踐。
一劑“半夏瀉心湯”是王慶國平日最常用一張經方,也被他譽為“千古脾胃第一方”。
“一個好中醫,只要學好了半夏瀉心湯,就能治療一半以上的脾胃病患者?!睘榻议_千古經方的神秘面紗,王慶國帶頭對其進行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該方能殺滅幽門螺桿菌,可用于各類胃炎的治療,在相關的癌前病變及癌癥治療過程中也療效確切。
“古人不知道幽門螺旋桿菌,只知道這個方子好”,王慶國說,我們現在很多方子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科研讓中醫瑰寶光芒重現。
幾十年間,王慶國的科研成果已然碩果累累,他主持多項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等,使諸多難解的理論問題得以澄清,學宗仲景的他,增光岐黃更璀璨。
6
培植桃李譽滿天下
在王慶國的辦公室里,有一尊劉老的銅像,銅像的背后是四副聯:膽欲大,心欲細;行欲方,智欲圓;遵所聞,行所知;守有度,節有禮。
這是劉老當年留給他的24字,也是他多年來的行為準則,踐行著對恩師精神的傳承。
除了名醫、科學家,王慶國還是老師,也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校長,三尺講臺上的他,老派而又新潮,總能將深邃的理論知識,深入淺出,娓娓道來,很受學生們喜歡。
由他主編的全國高等中醫院?!秱摗氛n程,已逐步建設成為國內同行業一流、具有自己教學特色并具備示范作用和輻射能量的精品課程,將經典的光芒照進現代中醫教學的課堂。
“老師,想當個好中醫是不是熟背經方就可以?”
“多診識病,屢用‘達藥’,書本上的東西背得再熟再多,如果不經實踐檢驗,不能在實踐中反復研習成為自己的本領,也終究是知識而不是技能?!蓖鯌c國回答道。
“拜求名師,精研經典,躬耕診病,勤求博采,總結提高”是王慶國送給年輕人的“五步”成長法則。
“王老師一路走來的人生歷程是我們學習的榜樣?!?/p>
講臺下,年輕的臉龐上,洋溢的是對未來的憧憬,他們認真聆聽教導,感沐大師風范,一如曾經年輕的王慶國跟隨劉老一樣。
一代一代,桃李天下,滿園芬芳。
如今,王慶國教授經常在全國仲景學術年會、經方臨床應用培訓班上為同行剖析經意、釋難解惑、傳授經驗,此外,他還受邀在多家電視臺及新媒體平臺上講授中醫科普知識,深受觀眾的好評。
“學一等人忠臣孝子,作兩般事診病讀書”,這是他的座右銘,也是他的人生側記。
如一縷清風,純粹而不簡單,平凡而又不凡,因為,他傳仲景之術,踐岐黃之道,展大醫精誠。
?王慶國提出“通平致和”的學術思想;創造性提出“三步-四維-六治-十六方略”診療范式;提出臨床拓展應用經方的“五項原則與十大途徑”;強調“少陽為表里之樞,脾胃為升降之樞,臨床診療調樞為要”的論治綱領。
?王慶國認為臨床辨證時一定要抓主證,尤其是運用經方時,抓住主證更是取得最佳療效的關鍵。主證是指決定全局而占主導地位的證候,其由核心病機與主要臨床表現所構成。
國醫大師、北京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王慶國,師從于著名中醫學家、“傷寒泰斗”劉渡舟,全面繼承了劉渡舟的學術經驗。王慶國學宗傷寒,兼及各家,提出“通平致和”的學術思想;創造性提出“三步-四維-六治-十六方略”診療范式;提出臨床拓展應用經方的“五項原則與十大途徑”;強調“少陽為表里之樞,脾胃為升降之樞,臨床診療調樞為要”的論治綱領。王慶國推崇經方,不薄時方,善用柴胡劑、瀉心劑、苓桂劑、麻黃劑類方,精于創制新方,如穿青海甲湯、百合瀉心湯、蔞芍蓯蓉潤腸飲等,治愈眾多疑難雜證,為患者解除了病痛。
治宗傷寒 兼及各家
王慶國畢生致力于《傷寒論》研究,對于仲景學術有著深刻的理解和思考?!翱糖蠼浿?,博采眾長,傳承創新”是其秉承的治學原則。1982~1988年期間,在跟隨劉渡舟攻讀碩士、博士期間,王慶國就遍閱歷代傷寒注家著作,廣泛探尋當代傷寒名家的學術特色,深入思考《傷寒論》的學派傳承、六經實質、標本氣化等焦點問題,以及傷寒學科的研究現狀和未來的發展方向,他提出了卓有建樹的學術觀點以及開展工作的具體路徑,奠定了他在仲景學術研究領域的引領地位。在《傷寒論》治學方面,王慶國立論公允,平正通達,不偏執一家。他非常重視《傷寒論》的六經辨證,對六經的實質有獨到見解,其早年發表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的《〈傷寒論〉六經研究41說》一文,在本學科領域影響甚廣。王慶國認為:“六經是經絡、臟腑、氣化的統一體?!秱摗分髡撏飧酗L寒,兼論內傷雜病,因而,六經辨證不但適用于外感疾病,而且廣泛用于臨床各科雜病?!?/p>
王慶國還非常重視《傷寒論》中蘊含的辨證思維,認為《傷寒論》全書蘊含著深刻的辨證內涵,這些思想貫穿于全書的每個章節,體現在每一條原文之中。歷代醫家重視《傷寒論》的學術價值,除了其方藥效如桴鼓之外,最重要的是這些原創性的臨床辨病識證的思維方法。他認為,《傷寒論》在辨病審證方面的原創性思維主要體現為以下8個方面:①辨病求本,本在陰陽,即以陰陽作為辨識病證的第一要務;②病證結合,辨證析機,首開病證結合論治之先河;③四診合參,動態分析,脈癥并重,綜合從舍,“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意義深刻;④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在復雜的臨床資料中,挖掘提取可以代表病證實質的脈癥;⑤同中見異,異中求同,同一病證病機不同采用不同方藥,不同病證病機相同則采用同一方藥;⑥以常衡變,知常達變,是中醫辨證思維的基本特征之一;⑦重視主癥,甚則“但見一癥便是,不必悉具”,若主癥與病機不符,則應以病機為本;⑧掌握規律,見微知著,預判病勢。因此,《傷寒論》是中醫原創思維的重要載體,更是中醫學的寶貴財富。
善抓主證 顧及兼變
王慶國繼承劉渡舟的學術經驗,結合自身五十余年的臨床實踐,總結出一條非常寶貴的治療經驗,即臨床辨證時一定要抓主證,尤其是運用經方時,抓住主證更是取得最佳療效的關鍵。他指出,《傷寒論》是一部辨證論治的臨床巨著,總結了六經病證的基本規律,將理、法、方、藥融為一體,對于每一經病證以及每一個方證都厘定出了主證、兼證、變證以及夾雜證的層次,為正確地辨證論治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在這一辨證層次中,應該說抓主證是最重要的。主證是綱,綱舉則目張,隨之則兼證、變證、夾雜證等也可迎刃而解。
王慶國指出,主證是指決定全局而占主導地位的證候,其由核心病機與主要臨床表現所構成。如以六經病證而言,太陽病主證的病機是風寒外襲,營衛失和,其臨床表現為“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所以,在外感疾病中,凡見上述病證時皆屬太陽病范疇,治療皆宜以發汗法為主。如以方證而言,桂枝湯證的主證病機是“衛強營弱”,其識證的特點是“汗出而惡風”。臨床上凡見以汗出惡風為主者,無論外感或內傷,皆可首選用桂枝湯治療。此正如古人所論之,“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所以,抓主證是辨證中最為緊要之舉,切不可掉以輕心。王慶國認為臨床辨證必須經過細致而認真的調查研究,去偽存真,然后才能抓住主證,才能進一步認請兼證和變證的層次;同時,一旦抓住主證,一定要緊抓不放,才會顯示出其臨床應用的價值。至于兼證,則必須在主證確立之后去發現它,因為兼證是附于主證而產生,但又補充了主證證候之不全。凡在主證基礎上又出現新的證候,就叫做兼證。舉例而言,汗出、惡風是桂枝湯證的主證,若又出現氣喘或項背強幾幾等癥,便是桂枝湯證的兼證。兼證與主證起到了相互為用、相得益彰的效果。兼證的最大特點就是它與主證在病機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離不開主證發病的范圍。如果只抓主證而不顧兼證,就難以做到隨證應變,也就不能根據兼證的出現而及時制訂有效的治法。所以,主證反映了疾病之常,兼證則反映了疾病之變,能做到知常達變,方可盡辨證之能事。
另外,《傷寒論》中約有三分之一的內容是論述“變證”的。變證是指經過醫生誤治后而發生的另一種病證。例如,太陽病當發汗而沒有發汗,而反誤用了或吐、或下、或溫針等治法,或雖發汗但又不及或太過,由于治療上的差錯而使原有的主證不復存在,從而變生出其他病證。對于誤治所致的變證,他遵循劉渡舟先生的遺論,強調應從辨證的原則出發,把著眼點放在辨變證之上,要以“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為法度,而不必拘泥于誤治的形式和過程。這樣,才能夠跳出傷寒的條條框框而達到論治雜病的目的。至于夾雜證的產生則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例如患者體質強弱、臟腑厚薄、性別、年齡、居住、發病先后等因素都能導致夾雜證。因此就出現了外感邪氣雖同,但具體發病則異的實際情況。所以,不但要在邪氣上求原因,還必須要從個體差異上找根據。例如,小青龍湯證有外寒而內夾“心下有水氣”,小建中湯證先內虛而后外感寒邪等。夾雜證的出現,使得新病與舊病、標病與本病、表病與里病等相互交叉重疊,而使證情的變化更為復雜??傊?,在辨證論治的原則指導下,王慶國提出了辨證要分清主、兼、變、夾雜四個層次,確實符合臨床運用經方的實際需要,而四者之中,尤其以抓主證最為重要。
緊扣病機 靈活變通
病機,即疾病發生、發展與變化的機制。亦即病因作用于人體,致使機體某一部位或層次的生理狀態遭到破壞,產生或形態、或功能、或代謝等方面的某種失調、障礙或損害,且自身又不能一時自行康復的病理變化。病機是疾病臨床表現的內在基礎,亦是疾病發展、轉歸和診斷治療的內在根據。病機學說,即是以中醫學的陰陽五行、精氣血津液、藏象經絡、病因發病等為理論基礎,來研究和探討病機變化規律的學說。病機之名,首見于《素問·至真要大論》的“審察病機,無失氣宜”和“謹守病機,各司其屬”。對于病機的“機”,唐代王冰釋為“機要”,認為“得其機要,則動小而功大,用淺而功深”;明代張介賓釋“機”為“要”和“變”,釋病機為“病變所由出也”?!墩f文》和《莊子》釋“機”字之義更為清楚,如《說文》以“主發謂之機”,段玉裁釋為“機之用,主于發。故凡主發者皆謂之機”;《莊子·至樂》將“機”釋為事物變化之由,說“萬物皆出于機,皆入于機”,現多宗其說,以疾病發生、發展、變化和結局的機制,作為病機的基本概念。
王慶國指出,仲景以六經論傷寒,臟腑論雜病,將脈因證治融為一體,理、法、方、藥一線貫穿,從而構成一個以辨證論治為核心的診療體系,具有極強的臨床指導作用。因此,要運用仲景之方,若不明仲景書中之理,那就必然會失去理論指導。仲景在論中一再強調“平脈辨證”,“辨某病脈證并治”,“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即為明例。這里的“證”是由相互聯系的癥狀、體征構成,是疾病某一階段病理狀態的綜合反映,所以“證”是運用經方的一個關鍵問題?!鞍Y”是表象,它的后面隱藏著病機。所謂“憑證立法”,實際上是據病機立法;“方從法出”,實際上是據病機立法的基礎上進行選藥制方,這正是仲景能夠做到方證相應的一個重要原因。仲景著書時明寫方證,暗寓病機,立法制方之理涵蘊其中,只要能抓住這一內在聯系,臨證時對經方既能運用自如,又可觸類旁通。辨證析機,因機立法,因法施方是中醫診療的一般程序,而抓住病機,就抓住了拓展經方運用的關鍵。正如《傷寒分經》言:“然古今元氣不同,南北稟受各異,其間有宜師其意而遵用其法,有宜師其意而不盡泥其方,學者惟能神明于規矩之中,變通于法度之外,斯為善讀仲景書爾?!鄙w以癥狀為表象,病機為實質,抓住病機即為擴大經方運用范圍之重要途徑。王慶國不僅強調“方證相對”,更重視病機分析,探求臟腑、經絡、氣化等病理改變,故而靈活有度,大大拓展了經方運用。
例如,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原治濕熱在表之黃疸,若師其法而不泥其癥,抓住本方證屬濕熱內蘊,兼以外泛于表之病機,本方可靈活用于治療蕁麻疹、濕疹、皮膚瘙癢癥、痤瘡等病證,臨床收效明顯。又如,薏苡附子敗醬散本治腸癰,但王慶國不為所拘,抓住本方“下焦陽虛兼有濕熱瘀血”之病機,臨床施治急慢性闌尾炎、闌尾膿腫、慢性盆腔炎、潰瘍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征等病證,亦收佳效。再如,柴胡桂枝湯原用于治療太陽少陽并病,本方由桂枝湯與小柴胡湯合方組成,桂枝湯外調營衛、內和脾胃,小柴胡湯外轉樞機、內和肝脾,二方合用,于外感熱病則為太少二陽雙解之輕劑,于內傷雜病則是調和肝膽脾胃、氣血營衛之良方。柴胡桂枝湯能起到調和臟腑氣血、陰陽之作用,故可用于治療經前期緊張癥、更年期綜合征、月經不調、慢性盆腔炎等婦科諸病,收效頗佳。又如,王慶國認為麻黃附子細辛湯的主要作用是溫陽、通陽、升陽,散寒通痹,臨床應用并不局限于太少兩感證,不必拘泥于有無發熱惡寒之表證,舉凡風寒身痛、暴啞咽痛、冷風頭痛、風寒齒痛等諸多病證,以及過敏性鼻炎、三叉神經痛等,使用本方均收卓效。以上皆為抓病機,擴展經方運用之實例,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首倡“方元” 妙解經方
王慶國首先發現并倡導“方元”理論,找到了理解與化裁經方的核心與關鍵。所謂“方元”,是指構成經方的有規律可循的最小方劑單元。它們大量存在于經方之中,故對于經方的研究尤為重要?;谶@種定義,經方方元就成為經方加減化裁的堅實基礎。
王慶國指出,經方方元具有以下顯著特征:①或為三味以下的小方,或在經方中反復出現。前者如桂枝甘草湯、芍藥甘草湯,后者如人參、炙甘草、大棗的組合。②構成方元的藥物既有性味相同或相似者,也有性味不同者。前者如小半夏湯、甘麥大棗湯,后者如干姜細辛五味子組合、枳實芍藥散。相比而言,后者針對的病情更為復雜。③藥物在各個方元中互相包含或疊加。例如,甘草麻黃湯主治里水,說明含有這一方元的方證都有水濕停留這一病機,甚至以此為病機的核心。甘草麻黃湯中加入降肺氣的杏仁后,又構成另一方元,見于麻黃湯、麻杏甘石湯、麻杏薏甘湯、大青龍湯、文蛤湯。甘草干姜湯與干姜附子湯同為四逆湯類方的方元,兩方元中均有干姜。④大多有對癥治療的特點,看似針對心悸、腹痛、咳嗽、口渴、水腫等臨床常見癥狀,但實則暗涵病機。例如,瓜蔞牡蠣散治療“渴不差”者,同時又是柴胡桂枝干姜湯、牡蠣澤瀉散的方元,主治飲不化津之渴癥。⑤從表面上看,有的方元與經方的應用并不完全一致。例如,枳實芍藥散與四逆散、大柴胡湯的主治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根據后世醫家的臨床實踐,四逆散與大柴胡湯多具有腹滿、腹痛等癥狀,正是枳實芍藥方元所針對之目標??傊?,經方方元介于經方與藥物之間,既是藥物的基本配伍形式,也是最簡單的方劑,對于方元的深入研究或可以簡化經方及部分時方配伍規律的研究過程。
善用經方 古今接軌
經方藥簡效宏,為眾多醫家所喜用,但面對臨床復雜多變的疾病和癥狀,為了充分發揮經方療效,需要拓展經方的應用,賦予其全新的生命力。因此,王慶國提出了臨床拓展經方運用的“五項原則”與“十大途徑”?!拔屙椩瓌t”是指:熟諳經旨,打牢基礎;緊扣病機,抓住關鍵;病證結合,適應需求;科學評價,有利交流;掌握規律,有的放矢?!笆笸緩健眲t是指:方證相應,吻合因機癥治;方癥相應,重在有效組合;謹守病機,不拘癥狀變化;旁參各家,貴在靈活變通;潛心原文,妙在獲取新知;合用經方,師從仲景妙法;合用時方,化裁更為廣博;總結歸納,明晰化裁諸法;明晰方元,變化無窮無盡,以及但師其法,不拘具體方劑,對于臨床擴大經方運用頗有裨益。王慶國曾頗有感觸地指出:“所謂古方不能盡中后人之病,后人不得盡泥古人之法。張仲景之書為千古用方之祖,其闡明醫理為中醫學至精之本,但需學而思,才能實現方方切用、法法通靈?!?/p>
王慶國雖然喜用經方,但又不薄時方,善于古今接軌,經時結合,多方采擷各取其長。王慶國認為,方劑雖有古今之分,但有同氣連枝之義,都是中醫學偉大寶庫中的瑰寶,應當兼收并蓄,使其古今相互補充,互相借鑒,因證制宜,把古今之方變成一個既有淳樸的古意,又有靈活的新態,且能切中病情一針見血地達成古今接軌創舉。切不要厚古而薄今,更不要倡新而非古,應當主動而積極地創造古今之方接軌的新產品?!肮沤窠榆墶北仨毥涐t者之手,從臨床出發,用實事求是的態度,把時方與經方進行巧妙的結合,用古方以補時方之纖弱,用時方以補古方之不全。既對經方有深刻的認識,又對時方有扎實的功夫,使古方、今方、古今接軌方成為當今的三足鼎立,這對中醫學臨床能力的提升,具在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要留言(入住華醫百科、聯系醫師請留言)
專利;中醫資格證書正在辦理中;請留言! 已為 35684位醫師成功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