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是屬于中醫的“痹癥”范疇,而與痛風發病密切相關的是血尿酸,中醫認為它屬于“濕濁”范疇。由于人體濕濁內生過多,造成脾腎功能失調,脾失健運,腎不能分清泌濁,則濕濁流注關節、肌肉,造成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塞而形成痹痛,也就叫痛風性關節炎。如果濕濁之邪氣不能徹底清除,進一步則導致腎損害,即痛風性腎病,甚至是慢性腎衰。
根據中醫疾病分類,寒、濕邪氣都屬于“痹癥”的病因,病位在經脈,寒濕相結而化熱,蘊久成痰,導致血行失常,聚于肌膚腠理而成為毒邪,猝然毒邪流注關節,紅、腫、熱、痛發作,繼而熱痛甚劇,好像被虎咬著,觸不可摸,故有“白虎歷節”之稱。按照中醫辨證施治原則,關節疼痛偏于風者,治療以祛風為主;偏于寒者,治療則以散寒、驅寒為主;濕邪偏盛者,治療要以化濕邪為主;熱邪偏勝者,治療要以清熱為主。痛風患者應根據關節疼痛的癥狀、特點來判斷是否急性發作等決定痹癥的性質、屬性然后再進行辨證論治、遣方用藥。
我要留言(入住華醫百科、聯系醫師請留言)
專利;中醫資格證書正在辦理中;請留言! 已為 35684位醫師成功辦理